曾看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爱你?
点赞最多的回答是:低谷时,重病前。
一、疾病,感情的照妖镜
1. “房与我的命,老公选择了房”
前几天,CCTV今日说法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方敏被医院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症”。
这种疾病刚开始会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后续会呼吸衰竭,治疗起来费用也非常高。
为了筹集治疗费,方敏想要卖掉自己父母给夫妻买的房子。
而一听说要卖房子,一开始口口声声表示“花再多的钱,咱们也得治”的丈夫却变脸了:“房子你不能动!要不……咱就……不治了”
方敏心都寒了,原来自己在老公心中,还比不上一套房。
2.“倾家荡产,可惜还不够”
小男孩自确诊白血病以来,已经花了家里35万了。
35万对于一个村里的普通人家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唯一的房子卖了,亲戚朋友借遍了,身上只剩下13元的生活费...
但远远不够。
更可悲的是,这个孩子的白血病治愈希望很大,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治愈率能达到95%以上。
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能治好却没钱治。
看着自己孩子挣扎却无能为力,这大概会是一个妈妈心中永远的愧疚。
2.两难境地,我该怎么做
相比某些已做出选择的人,更多的人处于感性一搏与理性权衡的困境:
老公得了癌症,托人问了专家,基本没有治愈的希望了,最多几年吧(生命)。情况太严重没敢告诉老公,老公和我公公婆婆还想继续治,但是家里没有钱,要把自家的房子和公公婆婆的房子卖了,还要我父母出四五十万。
到底是卖了给老公治病,还是给上小学的儿子留个家?
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亲人,心中的念想是无论如何也要救。
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女,今后的生活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一种选择是轻而易举的。
很多人都在两难中挣扎摇摆,知乎上类似问题求助数不胜数:
这些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但相同的是,大家都被巨额的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生不起病成为我们的共识。
二、你离贫穷,只差一场疾病
据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的统计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占建档贫困户总数的42%,总共牵涉到七百多万人。
而这还不包括那些虽然最终情况还不至于沦落到贫困的范畴、但也花掉了不少家底的人。
更不包括连治疗的钱都没有的人。
而面对这个问题,大病医保也显得无力。
首先,大病医保对“大病”的界定至今还有很多争议。
广东省2017~2018年实行24种重大疾病的保障政策,但如果患的大病不在这份目录里,就报销无望。
有些省市则按照医疗费用的数额来确定是否大病,这样的规定对那些疑难杂症患者更好,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某些病人为达报销比例过度治疗。
另外,几乎所有省市的大病医保都设置了报销的封顶上限。
很多昂贵的肿瘤靶向药物、高级的抗生素并不属于社保报销范围。病人需要自费购买。
所以大多数人最后还是要落到卖房筹钱的境地。
甚至只能向社会求助,毕竟有些人连想卖都没房子可以卖。
据数据统计,全国家庭自有住房套数平均只有1.044套,并没有多余的住房可以卖,更不要说农村家庭的住房还有85.62%属于难以变现的自建住房。
换句话说,卖房已经是大多数人筹钱治病的终极手段,但即便如此,也依然不能保证够用。
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
三、保险,最后的底气
这道题的最优解是:
——提前配置好健康保险。
重疾险,每年几千块就能获得几万块的赔偿。
医疗险,每年几百块就能覆盖生病的开销。
用能够承担的费用,去换取生病时的经济风险,学姐觉得是非常值得的。
它虽然没有办法改变人的健康规律,甚至没办法改变亲人面对疾病的痛苦。
但它能在伴侣靠不住的时候,成为你最后的依靠。
它能让你不再面临孩子治病需要钱时囊中羞涩的自悔自恨。
它能让许多家庭减少一些困难的抉择,把一个家庭在「亲人」和「房子」二选一的两难抉择中拯救出来。
它能让病人在挑战病魔的路上,少一份对家人的愧疚,多一份对未来的向往。
如果我有一天也终须面对重病,无论是选择治疗还是选择放弃,我想,这沓保单就是我最大的底气。
学姐有话说
马末说过:“当你的亲人得了绝症,你所做的选择都是错的。”
大病,像悬在家庭头上的剑。剑落下,便是一场金钱与命运的较量。
学姐希望大家都有足够的保障,在危机时撞歪落剑,砸晕死神,都有道尽途穷的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