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空调,想到格力;买手机,想到华为。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
它能给企业带来的无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包包成本费只有一千,贴上LV的品牌标签后,售价可达三万元。
可见,品牌价值的力量,它带来的产品溢价,是获取高额利润的一大法宝。
然而,刚进保险行业的时候,大佬就跟学姐说:
「买保险不看品牌。那都是虚的,主要看条款!」
说真的,当时我对着大佬乖巧点头,可内心是不信的。
后来,随着我在保险业深耕的时间越长,每天接触到的保险产品,以及对接的保险公司的客户越来越多。我才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的精妙之处。
从不相信——将信将疑——到接受,我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品牌vs条款
首先,不可否认,品牌是有价值的。
它是实力的象征,是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对某事物的直观印象。
品牌营销和推广,也就是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过程。
然而到了保险,这个特殊的商品。保险品牌对消费者的意义大有不同。
它是安全感、确定性的代名词。
保险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与安全性和安全感密切相关。
今天花了几千元买保险,明天一觉醒来,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生活没有改变,身体也没有变得更好,除了少了几千元,一切照旧。
它不像买零食、衣服鞋子,拿到手里有确定的物品价值。保险除了那一沓看不太懂的保单和合同,只剩下一点心理价值——面对健康和疾病的心态更乐观了。
这种“无从感知”的保险特性,让人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就倾向于找一个强大的品牌做背书,以获得确定的安全感。
*安人寿、*邦保险很聪明,瞄准人们这种心里,砸钱做了很多品牌推广。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打法,可谓深谋远虑。
以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占领消费者心智。以坚实的品牌背景,轻松招募代理人。
*安人寿、*邦保险的品牌优势是建立在对客户的保障上吗?
不!是建立在对客户的心智占领上。
显而易见,品牌打造对*安人寿来说,是一种营销策略。
如果说一些“小公司”和“大公司”都在做最大的努力争取客户。
那么,他们的路径和策略是不一样的。
*安人寿、*邦保险采取的是绕过保险产品本身,用宣传的手段占领客户的心智。
而“小公司”,则是把成本都放在保险产品上,设计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争夺市场。
也就是说,小公司更注重产品保障,大公司更注重宣传。
哪家的产品更有利消费者,一目了然。
可吊诡的是,大品牌的营销策略却反复被市场证明是“奏效”的。
消费者为此买单,是因为产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吗?
不!消费者是在给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买了单。
我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我们的长辈,看到央视上的广告,会说,这个产品应该不错,毕竟是央视都愿意宣传。
然而,我们年轻一代都知道,这压根跟产品没关系,给钱的就是大爷。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靠着洗脑的文案,电视黄金时段的循环播放广告,砸下3亿的广告费使它C位出道,成为十几年来最辉煌的保健品。
所以,品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没有必然关系。那是砸钱就可以的事。
当然,你会说能随随便便砸一个亿打广告,那也说明公司有实力啊。
对,有实力没错,但有实力不代表它就必然会给你赔付。
倒不是说企业没良心,不赔的理由非常正当,那就是,条款没写。
所以,作为一名消费者,你在选择保险的时候,是关心哪个品牌肯在广告上砸钱吗?
显然不是!
你关心的,是那份给到你的保险合同,上面的字句是如何确认的你的保障权益的。
你得知道,哪一样才是与你利益相关的。
二、论保险公司破产的难度
保险给消费者提供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保障内容
什么情况下能获得赔付,转移什么风险。这一点也说明条款的重要性。
2)刚性兑付
理赔靠不靠谱,保单安不安全。
这一点,品牌力够不够强,消费者大多时候会按照直观判断是否能实现刚性兑付。
但,它绝对不是决定因素。
那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是确保刚性兑付得以实现的,有效的安全机制。
1.保险公司成立门槛
总有人担心,保险公司要是破产了怎么办?
学姐只想说,保险公司想“死”,不是那么容易的。
中国银保监会可不是摆设用的。
首先,成立保险公司的门槛就很高。
《保险法》是这么说的:
《保险法》第68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主要股东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
4.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