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猜猜,1989年的50万能买到什么东西?
学姐找到了一份1989年2月份,人民日报对于当时房价「猛涨」的讨论:
里面提到了:
上海房价高达2300元/平方
在北京买一套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元
买房对于普通干部来说,犹如从夜空里摘星星
现在听起来简直流口水…
如果我们穿越一下,拿着50万到30年前,足以在上海最贵的地段买一套217平方米的房子,或者在北京买8套两居室。
如今在北京或上海的市中心,50万只能买到4~5平方米的厕所——如果能散卖的话。
这是我们对通货膨胀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当有朋友问到,现在我们买的50万保额,几十年后治病够不够用?学姐第一反应是当然不够!
但学姐仔细思考了之后,觉得拿房价来作为线性比较参考意义不大,毕竟:
国家已经进入的平稳发展期,往后几十年的通胀速度会大大下降;
房市有泡沫;
保险产品本身就把通胀因素考虑在内了;
我们都无法预估医疗科技的发展速度。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面对通货膨胀,未来到底多少保额才够治病?
一、保费里的通胀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生病。
2019年买了50万保额重疾险,有些人在2020年就派上用场了,有些人可能在2050年才第一次得大病。单纯从50万保额的角度来看,越早出险肯定「越赚」,越晚出险就「越亏」。
毕竟现在50万能享受到市面上最好的治疗方式,到2050年就未必了。
那因此我们会盼着自己赶快生病吗?没人那么傻吧?
所以我们买保险,不光考虑未来,也要考虑现在。更何况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就已经把通货膨胀计算在内了。
每一款保险产品都有一个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在给产品定价时,会根据公司未来对资金运用的收益率进行预测,一般定在3.5%。
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年缴费对应的50万保额,都是以3.5%的贴现率进行计价的。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不用怕,学姐这样解释你就明白了:
将50万以每年3.5%的速度「贬值」,对应计算出每年的真实「购买力」。
也就是说,30年后的50万等值于现在的18.44万元,而我们所交的保费,也是按18.44万来计算的。
这就是学姐上面所说的,定价之初就已经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了。
到这里肯定有人疑惑:这只能说明我们买50万保额时不吃亏,并没有解决够不够治病的问题啊。
这就得回到我们开头说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生病,所以首要考虑的是保额能不能覆盖财务高压期间的大病治疗费用。
我们人生中,财务压力最大的时期也就是30-60岁,期间经历结婚、生子、买房、养老,从壮年到老年,担负着养育一家人的重任,「病不起」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考虑这段时间的保障是否充足,比考虑70岁以后的疾病治疗费用更重要。
二、大病治疗费用
从居民消费价值指数(CPI)来看,过去10年的通胀率大概是2%~3%,通俗一点说,就是100元在过去10年时间里每年贬值2-3元。
中国居民消费者指数变化
但这几年医疗成本的增加好像比CPI更迅猛,看病难看病贵的新闻屡见不鲜。
学姐翻到韦莱韬悦(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在2019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里面提到全球范围内医疗涨幅将达到7.6%,而中国这一数字是10.7%。
比国内的通胀水平高出3倍,非常惊人。
学姐也查到1989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疗费用数据,进ICU的病患人均花费是24524元。30年过去后,今天每位患者在ICU平均花费达到10万元以上。
香港汇丰银行官网公布过2016年几个高发癌症的治疗费用参考,其中具体到一些检查费、手术费、靶向药等费用:
如果仅仅是切除手术,如大肠癌或肺癌,费用还能控制在50万以内(港元),比如大肠癌治疗费用在41.7万港元。
但如果配合了一些最新的治疗方式,如标靶治疗、免疫治疗(如图中的乳腺癌),费用就如窜天猴一样拦不住了。
标靶治疗参考费用:40-240万不等;
免疫治疗参考费用:85-360万不等。
虽然国内有医保,以及不同的病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也会造成费用的巨大差异。
但香港的癌症治疗费用仍有参考意义,这警醒我们要学会合理配置保险,积极应对通货膨胀下的大病医疗风险。
三、动态调整,科学搭配
1. 建议一:合理搭配,适时加保
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经济能力是不一样的,二十多岁年轻时,预算较低,可以买高保额、短期限的重疾险,随着收入增加,可以再慢慢加保,选择保障时间更长、保障内容更丰富的产品。
配置保险不是个一劳永逸的事,随着家庭人口、身体状况的变化,每3-5年都需要定期检视一下自己的保单,看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
另一个技巧就是合理搭配重疾险与医疗险。
患一场大病,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像一座冰山:
表面是医疗和手术的开支,背后还有更多隐藏于水下的损失:
失去工作;
出院后的疗养开支;
积蓄减少;
家人的收入损失。
本文讨论的通货膨胀是针对重疾险而言的,它一次性给付现金的赔偿方式,势必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百万医疗险不一样,通常几百元就能买到高达300万额度的医疗险,只要是疾病治疗的合理支出,都能得到保险公司的报销。
医疗险的特点是额度高,更新快,只要身体允许,每年都可以买到最新的产品,所以通货膨胀对医疗险的影响不大。
缺点是不稳定,不能像重疾险一样实现长期保障。
这就使得医疗险和重疾险各自承担起了不同的责任:
医疗险覆盖主要大病医疗支出;
重疾险作为治疗费用补充,以及覆盖因病产生疗养费用和收入损失。
前有医疗险冲锋陷阵,后有重疾险查缺补漏,才是应对通胀压力的正确方式。
当然如果预算充足的话,50-100万的重疾保额也是可以考虑的。
2. 建议二:赚更多的钱
保险是理财方式的一种,但还需要更多。
A股在过去30年里都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但这几年随着政策、监管的日渐完善,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A股也慢慢回归价值投资的正轨。
学姐建议在工作之余,也应该花点时间掌握一些简单的投资技巧,通过股票、基金、债券来配置一部分家庭积蓄,总比纯储蓄或胡乱消费来得更有意义。
但学姐也要非常严肃的提醒各位,投资可以,不要投机。高风险、非持牌、非正规的金融理财都不要参与,比如数字货币、P2P、期货、贵金属交易等。
健康问题带来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去解决,既要有保险的保障,也要努力赚钱,学会投资增值,让家庭现金流更充裕。
更重要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好身体是阿基米德口中的支点,决定着一家人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