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如何买重疾险才能获得全面的保障?需要买组合重疾险还是多份重疾险吗?

学姐推荐关注 小秋阳说保险 

截止8月18日,我国已经有29个地区被评定为高风险地区,另外还有78个中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依旧不能松懈!

做好防护、带好口罩,是为他人、更是为自己负责任的体现。

除了病毒这个威胁,从古至今,人类还要面对着不知何时会爆发的其他各种重大疾病危害。

学姐自认为活在世上没有一份保险,尤其是没有一份能够转移疾病风险的重疾险,着实没有安全感!

那么重疾险应该怎么买,相信也难住了很多人,下面,学姐来给大家唠嗑唠嗑买重疾险这件大事!

之前学姐也整理了一份投保重疾险的攻略,大家可以收藏后慢慢看:

本文重点:

  • 买重疾险需要买组合或买多份吗?

  • 究竟应该如何买重疾险才合适?

一、买重疾险需要买组合或买多份吗?

重疾险本身在四大商业险种中,的确是最为复杂的,投保重疾险时,我们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但是通常情况下,一款优秀的重疾险产品就足以给我们提供全面的保障了,没必要去买重疾险组合,或多份重疾险。

不需要买组合或多份重疾险的具体原因是:

1、重疾险都会保的重大疾病种类

然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有的重疾险产品保障100种重疾,有的重疾险保障120种重疾,因此才有人想到买多份重疾险来保障更多的疾病。

一些朋友就认为买不同病种数量的重疾险产品,就能保更多了重大疾病,这是个错误的想法!

银保监会在重疾新定义里规定了,重疾险必须保障28种重大疾病,所以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每一款重疾险产品,都有把这28种疾病覆盖进去。

而保险公司给设置不同数量的重疾险产品,本质是没有变换的,保险公司只是把一些重大疾病细分开来,或者增添一些发病率低罕见的疾病,才显得保障的病种多。

实际上,必要保障的疾病还是那些种类。

只要一款重疾险必保的28种重疾都要涵盖进去,相应的高发中症、轻症也都提供了保障,才算真正的保障全面。

28种必保的重大疾病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列举出来,不懂的朋友要了解清楚:

2、重疾险的保费相对其他险种要贵

商业四大险种中,可以说重疾险是最贵的,一年就要好几千块钱甚至上万,主要是因为重疾险普遍是长期保障的产品,同时重疾险的保障内容相对其他险种来说,也更为丰富。

所以如果一下子买多份重疾险的话,加起来的保费反而会增加你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也背离了我们买重疾险的初衷!

二、究竟应该如何买重疾险才合适?

那不买组合或者多份重疾险,究竟应该如何挑选产品,保障才能更完善呢?下面几点,大家就要注意了:

1、保额买多少合适?

重疾险的功能最明显是体现在保额上,重大疾病治疗费用一般都很高,购买重疾险时把保额做高,才有足够的赔偿金用于治疗或其他方面。

保额最好不要低于30万,50万保额相对比较完善,一线城市的保额可以把保额做得更高。

重疾险的保额大家还可以参照这里的方法决定数额:

2、买保定期还是终身的重疾险?

年龄越大,发生重疾的概率就越高,学姐建议是优先考虑购买终身重疾险,越早买能越便宜。

投保了终身重疾险,就不用怕出现保障期满了之后,因为身体或年龄等原因,而被保险公司拒保,再也没有保障的情况了。

如果预算不足,可以购买定期重疾险,尽量选择保到70岁或80岁,最好保障到家庭经济支柱在退休前的重要时期,缓解退休前黄金时期患病时的经济压力。

关于保障期限的问题,这里也做了详细的解释,大家再了解清楚吧:

2、买消费型、储蓄型还是返还型的重疾险?

市面上有消费型、储蓄型和返还型重疾险,我们要优先考虑储蓄型有含身故的终身重疾险,保障更全面,保障期间没有发生理赔,身故还是会返钱;

预算不足的可以考虑消费型,缴费压力小,万一患上重疾就能理赔;

因为返还型重疾险每年要交的保费较高,一般收入的人不建议购买,而且买了即使保障期间没有发生理赔,保险到期返还的钱也会可能因为通货膨胀变得不值钱。

消费型、储蓄型和返还型重疾险这三者的区别,这篇文章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3、重疾险最好附加恶性肿瘤二次赔付保障

一般情况得过重疾的人,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还可能因为之前患病时治疗的一些医疗手段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

据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是没办法根除癌细胞,因此,有数据显示癌症手术后,有80%的概率会发生复发、转移等情况。

所以重疾险有恶性肿瘤二次赔付的保障责任,我们就要尽量把这项责任附加上去。

必要附加癌症二次赔的原因不止这一点,这里无法赘述,大家直接看看这篇文章:

有了上面学姐讲的注意事项,我们买重疾险就不会迷迷糊糊了,选到的重疾险通常保障方面会比较完善。

如果你没那么多时间去找重疾险,学姐这里已经帮大家筛选出的十大优秀重疾险,可以看看:

上一篇: 好医保长期医疗和重疾险买哪个?这两者可以一起买吗?
下一篇:重疾险应该怎么选择?配置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请关注学霸说保公众号
咨询客服为您进行专家预约登记


点击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