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公司安全性的问题,大家比较担心的除了倒闭之外,就是亏损了。
学姐在<这篇文章>中说过,保险公司特别难走到破产这一步,而且哪怕破产,监管也有办法解决。
中国目前也还没发生过一起保险公司破产的例子,这对大家来说挺有信服力。
可是亏损……
年报上的负利润数据,的确看起来怪吓人的。
按照常理,亏损意味着经营不善,所以我们担心会对未来理赔造成影响。
亏着亏着,会不会以后没钱赔了?
今天学姐就来解答大家的疑问。
一、亏损是一种正常操作
根据2019年各寿险公司披露的信息统计,亏损榜如下:
一些学姐推荐过的好产品,其承保公司也赫然在列……
像前行无忧的承保公司渤海人寿、开心小保贝的承保公司爱心人寿、优惠宝的承保公司横琴人寿。
还有一些普遍认可的大公司,像招商仁和,一年的保险业务收入上百亿,可到头来还是亏了5亿。
很多人的脑袋里就充满了问号:
保险公司明明每年收那么多钱,为啥还亏损?
在说原因前,学姐想扭转下大家的偏见,亏损本来就是一种正常操作啊。
比如正在搞618年中庆典的京东,前几个月才宣布,上市十年来首次盈利。
比如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在真正利润暴涨之前,有足足20年时间只是微盈利甚至亏损。
那在保险行业,这段亏损之路,对每个公司来说也都是必经之路。
保险业有个说法叫「七平八盈」。
这是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寿险行业经营规律研究:费用、盈亏平衡、资本需求》一书中提到的:
寿险公司的利润以10年为一个周期,开业前期会亏损,3~5年左右亏损最严重,之后亏损逐渐下降,在7~8年后进入盈利期,行业内称之为“七平八盈”。
这是中国原保监会当时的研究成果,现在十年过去了,市场巨变。
一些寿险公司都可以不用等到7-8年才实现首度盈利,而有些公司可能需要10年以上。
学姐统计了几家常见的保险公司:
注:① 数据来源:《保险年鉴》和各公司年报;② 国寿、平安等成立较早的公司难以确认首次盈利时间,故未计入;③ 仅统计成立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的时间,有些公司盈利后又陷入亏损。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有公司成立5年内就开始盈利,像安邦人寿、渤海人寿;
有公司符合「七平八盈」,成立7~9年盈利,像百年人寿、华夏人寿;
还有公司在成立十多年后才盈利,像平安健康、工银安盛人寿。
虽然差别还挺大,不过首度盈利的早晚并不等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好坏。
这是不同公司的发展策略不同导致的。
有些公司选择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快速扩大规模,可是经营风险也大;有些公司选择稳健经营,所以首度盈利时间较长。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可能较长,亏损是保险公司经营初期的正常现象。
二、保险公司为什么初期会亏损?
学姐之前说过,保险公司的盈利不是靠保费收入,不是说每年收取的保费都算进它们的利润中。
而是靠三差:利差、死差和费差。
利差:保费的投资收入与给我们“利息”的差值,就称为利差益。
死差:预计明年发生10例赔付,实际上只赔付了7例的话,少发生的3例就是死差益。
费差:实际运营公司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与预定的数额间产生费差益。
刚开始成立那几年,保费收得少,可是成本却高。
学姐在<开个小保险公司>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保险公司的前期投入是超高的。
怎么开发产品?
得高薪聘请精算师。
怎么把它卖出去?
开发线下渠道面临大公司庞大的代理人队伍;开发线上渠道要面临火热的性价比之争。
怎么服务好客户?
需要组建自己的客服体系,还有足够多医学背景的核保、核赔人员。
除了以上人力成本,还有房租、水电、税收、广告等等,都是实打实的支出。
大家如果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光看广告支出。
广告费一年说不定就要花上亿。
正是由于这些支出,所以保险公司初期的账面全都是亏损。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每年都收上大笔续期保费,投资转化的利润才能逐渐覆盖掉这些成本,最终实现盈利。
所以,银保监会要审核保险公司股东的实力:
要很有钱,而且能持续赚钱。
不然怎么撑得过这段亏损期?
我们常常会低估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保险公司股东实力,比如光大永明:
中国光大集团是国内的大型央企,直属国务院的部级公司。
加拿大永明人寿是加拿大寿险巨头,成立于1871年,也是全球知名的保险集团。
不是学姐吹,保险公司的个个背景都不简单,小金主在保险行业是根本玩不下去的。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此刻的亏损数据,就认为这家公司的公司经营不善。
<p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outline: none; margin-top: 18px; margin-bottom: 18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font-variant-numeric: inherit; font-variant-east-asian: inherit; font-stretch: inherit;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0px; fon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