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又看到好多个众筹治病的血淋淋案例......
不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水滴筹“灰色链条”那档子事儿,既魔幻又让人痛惜。
有媒体曝出,说水滴筹上有中介恶意推广,硬生生将“慈善”做成了“生意”。
而且这生意比例分成还不少,三七分。
七的是中介!
说实在的,水滴筹陷入这种丑闻我一点都不惊讶。
近年来,每年都会曝出诈捐的新闻事件,随手上网一搜就有......
两个字总结就是:寒心。
01
水滴筹给出的回应也很迅速,大家可以随意看看: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曝光,最受伤的不是公司,也不是参与了献爱心捐款的人。
而是那些真正需要捐款来治病、维持生命的可怜人!
每当一个众筹骗局揭开,消费的是整个社会的善意。
你想啊,下一次遇到求助众筹的情况,大家难免会下意识的去怀疑,去忽视。
因为你不知道,你捐的钱,究竟进了谁的口袋?
广大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热评很多,我注意到了一个想法有点偏激,但好像有点道理的言论。
他是这么说的:
我只同情先天疾病,尤其是先天罕见病的孩子,其他不值得同情。因为无非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家里有钱,想花网友的钱,甚至想因病致富,这样的人是不是坏到家了?另一种是确实没钱治大病。那请问生病之前缴纳社保了吗?购买惠民保、百万医疗险、重疾险了吗?自己健康的时候,有能力做好风险准备,却不舍得出一分钱给自己买保险。凭啥生大病了,叫社会大众给你掏几十万、上百万?
唉,我觉得他的保障风险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国人向来都很忌讳谈“病、死”,花钱买生大病或者人没了才赔钱的东西,大部分人会觉得很晦气。
好在现在大家的保障意识有在逐步提高。
但他说的太过理想化了,忽视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中国有大量的人根本买不起商业保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总理就曾说:“我们国家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不相信的朋友,去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看下就知道了......别杠,杠就是你对。
在这种情况下,你看重疾险的保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几乎相当于贫穷人家一年的伙食费。
保险?对于他们来说太过奢侈了。
所以,成本低廉的互助互救,注定是一部分人的刚需。
已经倒闭的相互宝,或者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等众筹平台,我觉得有其存在的绝对必要性。
02
我查了下2021年水滴筹的年报。
打着筹款名义,靠保险实现净营业收入30亿,公益的本质仍是商业。
有人说,他们用提前准备好的“卖惨”模板,帮助患者编写筹款故事;对于患者的家庭情况,仅仅是口头询问,其他全靠“美化”。
说白了就是在兜售“同情心”,摸走你口袋里的钱。
很多人看到高额抽成不干了,要求打倒这类众筹平台。
问题是,从患者角度讲,你别管中介拿多少,剩下的钱,都是活命的希望。
这些互助平台要是没了,患者一分钱都筹不到。
那有更好的代替吗?需要多长的时间计划?
病人根本等不起!
你说人家平台图啥?做慈善吗?
唉,一切都是利益相关驱使,我不说,大家都懂。
没有机构愿意趟这种浑水,做得好还行,做不好,估计祖宗十八代都得被人拉出来骂一骂。
这里面有乱象谁都知道。
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批判平台有多坑,审核有多拉垮。
而是呼吁加强监管力度,让那些恶意推广的中介、骗捐者受到惩罚,让失职的平台出来承担责任。
我知道,大多数人是愿意捐款的,我们也接受平台从中赚取手续费。
但,前提是公正公开的。
我善良,不代表是任人宰割的“大冤种”!
03
另外,我看水滴筹年报时,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数据:
2021年共有240万人筹款,共筹得484亿元,扣除管理费用,每人的筹款平均额度大概为2万元。
这意味着啥?
生了大病的人来说,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有能力购买商业保险的人,强烈建议要做好保障。
意外不会在来临前和你打招呼,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你会发现——
水滴筹上几十万的筹款目标,我们每年通过几千块的保费买重疾险,在危机时就能轻松撬动。
以30岁男性为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四大险种(重疾险、医疗险、定期寿险、意外险)都要配齐。
而对于收入低的人来说,一旦疾病找上门来,基本都“无力自救”。
因此更要提前做好保障,起码要买好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
哪怕收入再低,只要健康状况符合都应该进行配置,因为它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每年几百块),帮你避免大病风险。
篇幅有限,具体的产品推荐,可以戳这篇:>>收入再低,也要买好这2种保险(便宜划算)
04
秋阳的几点感想:
时间是个好东西,水滴筹乱象的问题,起码证实了一件事。
那就是:商业不同情弱者,资本不相信眼泪。
无论如何,给自己留点后路吧朋友们~
不过记住一点,一切围绕【减轻经济负担】为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