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央视网上线了我国保险行业首部发展纪录片——《大国保险》。
对此,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保险不是骗人的吗?怎么国家还给免费宣传上了?”
正如当下理财风盛行,保险理财优势日益凸显,尽管被越来越多人选择,但总会有人见了就要说上一嘴:“保险理财都是骗人的。”
事出必有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两点:
◆ 1、销售的夸张宣传
保险,其实也是一个商品,商品免不了有包装。
很多人买保险只看包装,被华丽的包装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全然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
听过一句话没?销售的嘴,骗人的鬼。
分红险,能分多少钱?销售说10万,合同没写,你信了,不骗你骗谁?
N年后,你发现了真相,销售早已离职,消失在人海。
你在销售眼里,就是一条又肥又大的水鱼。
所以,撕开产品包装看本质——回归条款,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 2、媒体的大肆报道
信息时代,点开手机铺天盖地都是新闻热点、明星八卦。
不少媒体为博眼球,抓住大家怕被骗的心理,对一些保险拒赔案例大肆报道。
比如在某某浏览器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花20万买保险,得重病保险公司一分不赔》。
还没有点进去看的时候,保险已经和骗人画上“=”号。
但点进去认真看,你会发现人家买的是理财险,根本没法保重病。
可这个快节奏时代,又有谁会认真看呢?
再说,理赔纠纷其实是小概率事件,保险公司背后有银保监会严格监管,很难作妖。
败就败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报道一多,对保险不了解的人,很难不被洗脑。
就这样,在很多人眼中,保险成了被判“死刑”的存在。
但现在的保险,行情可是今非昔比,翻身把歌唱了。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保险理财一跃成为主流。
尤其是近几年,年交100万+的保单批量出现,赢得了一波“土豪”认可。
如果保险要发表“获奖感言”,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国家:
先不说这次央视网的倾心之作《大国保险》,只看十八大以来,国家为助力保险业发展密集出炉的政策,就能感受到保险有多靠谱。
近年来保险又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在越来越规范的同时,日益壮大。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保险理财的“崛起”,主要靠的是稳健增值。
这里不得不提名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这两大理财保险“领头羊”——收益都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
如今银行降息、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人人都想跑赢通货膨胀。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不仅安全可靠,还能完美契合大众的教育、养老等强制储蓄需求,自然备受青睐。
空口无凭,我们直接来看案例:
30岁小明投保这款增额终身寿险,若只把它纯粹当个存钱罐,把钱放里面享受复利增值:
到66岁退休,100万就能变成快300万;
要是长命百岁,当个千万富翁也不在话下。
这不比放银行吃说降就降的利息强多了?
如果另有打算,如表中演示那样取钱给小孩上大学,办婚礼,自己退休前出去潇洒玩乐一番,回来还能每年领10万养老。
领到88岁,账户里还有47万+,想怎么安排都行。
如此看来,小明相当于给自己建了一个可靠的“粮仓”,轻松实现教育养老一手抓,一辈子不愁没钱花。
有国家认可,自己表现也争气,怪不得2021年的投资预期中,保险直接冲上了榜首:
不过,尽管很多人已经摘掉了对保险理财的有色眼镜,还是迟迟不肯下手,主要是因为觉得买保险不如炒股、买基金等其他投资来钱快。
可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多少个巴菲特?大多数人都是“一通操作猛如虎,不如保险3.5%”。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理财不应是多选一,我们完全可以各取所长:
利用保险做好家庭资产兜底,确保孩子有钱上学,自己有钱养老之后,再把其余闲钱投到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所以,放下对保险理财的偏见之后,懂得利用这一理财工具守住自己的财富,才是明智之举。
需要注意的是,受>>互联网新规影响,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将在12月31日前下架。
对于增额终身寿险这一产品,新规明确将会对其减保功能进行限制,等明年再买,之后想随意从里面取钱出来花,估计没戏。
所以有想法的小伙伴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要切记:
理财保险,门道很多,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坑。
找专业人士帮忙分析,拆解保险公司的套路,别白白断送自己的辛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