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买了惠民保的,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学姐推荐关注 小秋阳说保险 

过完年,又有不少惠民保进入新一轮投保期了。

不知不觉,惠民保系统已经运行了好几年。
曾经的惠民保,风光无限。
“一年只需几十块,不限年龄,不限既往症,能保上百万...”
但光鲜背后,却藏着一些隐患。

01

年年涨价
惠民保刚推出的时候,还是很便宜的。
因为它每年都更新,所以我也每年都挑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来分析。
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价格越来越高了。
以前深圳的惠民保很便宜,最早的才20块,
而到去年的鹏城保,99块钱的年费,基本就破百了。
根本原因,还是成本兜不住。
每年,各大城市的惠民保都会发布赔付数据,我都会盯着。
一些过往的公开资料显示:
广州穗岁康2022年度赔付率90%;
上海沪惠保运行首年赔付率88%;
杭州西湖益联保去年赔付率77%;
绍兴越惠保去年赔付率更是高达90%...
有的地方,甚至会有红头文件下来,要求赔付率必须到多少...
在高赔付率下,再扣除运营成本等,
保司基本都是在赔本赚吆喝,能做到不赔钱已经在偷笑了,
靠惠民保盈利,更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有的地方,老的惠民保今年买了,明年就没消息了。
而迫于某种压力(你懂的),保司会在政府带领下,推出新的惠民保产品。
当然,新品保费大概率是以“增加保障+涨价”形式推出的。
比起靠减少保障来控制成本,还是增加保障后再涨价,
更能堵着消费者们的嘴。
当然涨价了,后果很严重。

02

承保率年年下滑
上海沪惠保运营首年,保费是115元,参保人数739万。
到了第二年,保费上涨到129元,承保人数下降到645万,降幅12.7%。
虽然涨价不一定会直接导致承保人数下降,但二者就一定没关系吗?
年轻、身体健康的人,在涨价后,
会重新衡量惠民保的性价比。
而年纪较大、身体不好甚至理赔过的人,则会选择继续投保。
Ps:事实上,惠民保的承保对象确实以老年人群体居多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困境:
涨价后,健康人群越来越少,易出险人群越来越多,赔付率水涨船高,保司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再次涨价。
说到这,惠民保作为医保与商业保险中间地带的产物,本身就存在许多局限性。
它既没有商业保险里,精算师提供的精算模型来控制成本,筛选意向客户;
也没有医保那样的强制性,不可随意退出。
试想一下,如果是商业保险,
是不是越容易生病,价格就越贵?
我最推荐的医疗险长相安,以高性价比闻名的它,
面对承保人越来越大的年纪,所收取的保费也是越来越高。
这就是成本控制,越容易出险,你就得匹配相应的风险成本。
而惠民保没有这样的模型。
所以你可以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群,
交了一样的保费后,享受了一样的服务。
如果惠民保是政府拿纳税人钱搞的公益品,那也就算了,
可它却是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的,那这就不太符合商业逻辑了。
其次,惠民保不具备国家医保的强制性,可以随意退出。
我们公司里,基本没有不交职工医保的人。
而居民医保,基本参保率也维持在95%左右。
但医保也会面临不参保的问题。
去年不就有2500万人不交医保了嘛,更何况作为医保补充的惠民保呢?
最后,分析了这么多年惠民保,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国家出台惠民保,更像是唤醒居民保险意识的小糖丸。
让大家都直接感受到商业保险的甜蜜。
刺激身体健康符合承保条件的人群,购买其他商业健康保险才是最终目的。
总不能为了照顾民生,这条鞭子就往保险公司身上一直抽吧?
一碗水得端平了不是~

上一篇: 公开一下,这些年我给娃买的保险
下一篇:每月1千买个金饭碗,终身年领2.3万!

请关注学霸说保公众号
咨询客服为您进行专家预约登记


点击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