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保险同行说,买保险公司的产品或者买保险公司的股票,只能二选一。
细想之后才明白,只有保险公司狠狠赚了客户很多钱,股票才会蹭蹭涨。
反之,保险公司让利给客户,股票表现也就平庸。
后台总有朋友问我:
xxx保险公司怎么样?
是希望我怎么回答呢?
列产品?比利润?拼规模?论口碑?
在不同的人眼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在保险监管眼里:有充足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是好公司;
在投资者眼里:给股东创造稳定利润的是好公司;
在外行人眼里:公司品牌大,网点的多的是好公司;
在内行人眼里:产品有竞争力、运作良好的是好公司;
我们很难轻易得出一家保险公司「好」或「不好」的判断。
产品有高低之分,但严格来说,没有好坏之分。
我认为嘉多保比平安福保障更优秀,不影响平安福为平安贡献了极大的利润而成为平安的「好产品」。它的业务价值、利润空间,都比通常我们认为的性价比产品要更高。
产品跟消费者更亲近,利润率往往低,保险公司越不挣钱。
反过来,保险公司越赚钱的产品,性价比往往低,这类产品都是要从消费者身上赚取大量品牌溢价。
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长久运作都会被反噬。
太便宜的产品容易造成偿付率吃紧,太高价的产品则让消费者不乐意。
从现状来说,目前大多数人买保险仍然受制于信息差。
太多地方只有大公司砸足够多广告、开足够多网点、聘请足够多的代理人才能被触及,他们的保险观念匮乏,保险公司卖什么,他们就只能买什么。
无论多贵,这些朋友都要替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买单。
人保去年花了接近200亿的广告费,平安158亿。
花了巨额宣传费,达到的广告效果就是——消费者认同它,并为之买单。
如果说买保险公司股票,我们希望它赚大钱。
那买保险公司产品,还希望它赚大钱吗?
一、从保险公司的盈利说起
科技领域里,像华为、苹果这样的公司,赚取高额利润能推动下一次产品研发,让我们用到更好的科技产品,以技术搭建的护城河。
但保险公司有什么技术壁垒呢?
产品没有设计专利,条款公开,费率可查。
哪怕以高额利润著称的平安,也没有哪一款产品是独一无二的。
情怀只是品牌的加分项,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仰赖于再保险公司提供数据,同样的产品,大家都能开发。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对比,我们把利润率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王牌重疾险作个对比。
这里挑出的3款王牌产品是:
友邦保险·全佑惠享珍藏版
平安寿险·平安福20
泰康人寿·乐享健康2020
重疾险保的是疾病,其中有25种大病占据了95%以上的发生率,我们把这三款产品保障的25种大病定义列出来对比。
为了结果有对照性,我们加入了同样是大公司背景的一款产品作对比。
重疾定义相同,就意味着理赔门槛一致,达到了就赔,没达到就不能赔。
不要听信某些代理人说大公司理赔更宽松。
合同就是合同,所谓的通融赔付都是代理人的营销话术。
抛开其他保障,主要高发重疾定义一致,且都只赔付1次,友邦、平安、泰康的重疾险产品价格都是1.5万左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看对照组的产品,重疾定义一致,但能赔付6次,还有轻中症保障,只需要1.1万,20年下来总保费差不多便宜了8-10万。
一家3口,能省30万。
有这个钱,给孩子出国留学不好吗?去欧洲旅游不好吗?买辆BMW不好吗?
如果你觉得「我就喜欢把钱给保险公司投广告」,就喜欢看着手里的保单写着「xx保险公司」而熠熠生辉…大哥你要这样你真是爷们。
有人会说了,大公司网点多,服务好,理赔有保障呀。
那我们再细看。
二、保险公司的服务对比
光听销售嘴上说服务好可不行,谁家都会吹牛。
要让数据说话,官方披露的那种。
我们就拿「保险爱马仕」友邦为例,看看恐怖的52.97%的利润率,背后的服务到底怎么样。
2019年寿险公司服务评级
银保监会每年都会公布寿险公司的服务评级,通过电话呼入人工接通率、理赔获赔率、投诉率等八类指标进行计分,如果有重要的服务创新或者重大的负面事件都会另外进行加减分。
从2019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友邦只有BBB,在国内寿险公司里排名10~20。
像百年人寿这样常年走高性价比路线的公司,评级同样也是BBB。
再看看这组数据:
谁来回答一下我,为什么友邦保险保费规模比百年人寿更低,利润是百年人寿40倍,结果两者的服务评级竟然是一样的?
这里并不是说BBB的评级不好,其实服务还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