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问答

投20w保额重大疾病保险够不够

提问:逆天男神   分类:重疾险买20万保额够吗
优质回答

小秋阳说保险-北辰

昨日,学姐的小姨跟我说想给她儿子买款重疾险,由于考虑到保额高的产品保费贵,她想着折中买个20万应该就够了吧。

相信不少朋友都和学姐小姨一样,想着买重疾险就是图个心里安慰,买个20万保额就好好了。

这里,学姐把大家之前理解的误区改正一下:买个20万元的重疾险没有什么大用途的。

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详细分解一下。

因为下面的文章会涉及到很多保险的专业术语,大家也请和我一起看看一些基础的保险公司业务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文:

一、重疾险买20万保额够吗?

重疾险买20万保额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够。

到底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够买重疾险,保额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标准:

1. 3-5倍年收入

如果你一年时间有10万元的收入,那么购买重疾险时,应该选择30-50万保额。为什么这样说呢?

通常,治疗和康复一场重疾的时间是3-5年,患者在这期间只能躺床修养,是无法上班的,因此收入也就没有了,整个家庭有可能会被自己的病情而牵连着。

所以说 重疾险保额差不多要有年收入的3-5倍,因此才可以帮助家庭度过这段时间,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从国民收入情况来看,很多人的工资要是有一年收入的3倍那加起来就超过了20万。无疑,对绝多数人来讲,买个20万元的重疾险没有什么大用途的。

2. 治疗一场重疾至少需要30-50万

治疗一场重疾怎么样也得花30万,再加上康复疗养期间的复诊、营养、护理等费用支出,紧打紧算也需要40万。

如果在一线城市,各项开支费用恐怕还要更高,50万保额是比较稳妥的。

倘若重疾险只买20万保额的话,疾病来临,高昂的治疗费用需要面对时,这笔钱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根本不顶用。

如果保险的保额不足以支付开支,那保险都不保险了,买它有什么用?

关于重疾险保额的选择标准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挑选了最常见的两种与大家分析,想了解更多关于保额选择的朋友,不如看一下专家的讲解:

二、目前保额配置不合理怎么办?

保额配置不合理的重疾险有两种情况:保额不足和保额过高。

下面,我们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碰到两种不合理情况要怎样做。

1. 保额不足

在手头不宽松或者预算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很无奈只能选择较低的保额,作为过渡期的选择。

但是随着我们收入的增加,等到手头不那么紧时,增加保险配置的的日程也要提上来了。

再次购买保险产品需要解决现有问题,如风险覆盖不足,或者保额低,考虑再购买一份弥补漏洞的产品。

学姐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假设我们一开始由于经济原因,只买了保额比较低的定期重疾险。

就当前情况下我们有钱了,经济状况也好转了,就再购买一份保额充足且保障终身的重疾险,使重疾险的保额进行累积,并且保障期更长了。

这种情况下,就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加完善的保障。

2. 保额过高

上文表达的很清楚,重疾险只要50万保额就满足了。

如果说你已经买了有一份60万保额的重疾险的话,倘若你的收入比较好的话,生活水平比较好,保费不会干扰到生活,那就不用过分关注这个高保额。

如果发生疾病,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哪个人会嫌弃钱多?

假如这份超高保额的重疾险,导致你的经济压力大,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这时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些保险产品是可以进行后续调整的,指的是把保额降低,减轻经济压力。

倘若产品太坑人,可以选择退保,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

但是,每一份保单都有自己的现金价值,退保不是把保费退了,而是把对应年份的现金价值不要了,保单的前几年现金价值挺低的,如果退保的话会面临比较大的经济损失,还请你们深思熟虑。

退保计划我就安排到这了,若是你们想要退保可就要保留一份哦:

这里真的要跟大家提醒一点,若是想要退保的话,千万得等到新保单的等待期过了之后再退,不然退了旧保单,新保单还处在等待期,期间出险不赔,存在空档期就不好了。

以上就是我对 "投20w保额重大疾病保险够不够"的图文回答,望采纳!

全网同号:小秋阳说保险,欢迎搜索!


花更少的钱,买对的保险

为你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热点问题

最新问题

保险问题标签

中国人寿
新华健康无忧
民生保险
中宏人寿
智胜人生
百年人寿
国寿福
前海人寿
返还型
阳光保险
华夏福临门
水滴保
年金险
商业养老保险
平安智能星
平安人寿
平安e生保
好医保
退保
招商信诺
平安金鑫盛
大都会保险
众安保险
医疗险
新华多倍保
平安福
安邦保险
康宁
乐享百万
教育金
工银安盛
少儿超能宝
平安智慧星
安盛天平保险
泰康人寿
分红险
富德生命人寿
万能险
中华保险
理财险
康惠保
老人保险
天安人寿
中国人保
新华保险
信泰人寿
幸福人寿
鑫福年年
香港保险
保险公司排名

请关注学霸说保公众号
咨询客服为您进行专家预约登记


点击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