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问答

和泰人寿乐享无忧健康告知是否曾经

提问:黑指甲   分类:和泰乐享无忧重大疾病保险
优质回答

小秋阳说保险-北辰

说起和泰人寿,很多朋友可能都觉得这是一家不熟悉的“小公司”。但实际上,和泰人寿虽然名气不如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大公司”大,但是其实它是正规的保险公司。

和泰人寿是一家轻资产、高效率、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创新型寿险公司,成立的时间和注册资本分别是2017年和15亿元。最近这些年,和泰人寿在市场上打造了很多的爆款产品,譬如增多多增额终身寿险,让很多朋友念念不忘呢~

涉及到和泰人寿保险公司的更多信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借助下面这篇文章来学习:

这不,为了迎接2022年的到来,和泰人寿又重磅出击,推出了和泰乐享无忧重大疾病保险,听说这款产品的保障能力还是很出色的~

那事实真的跟上面说的一样吗?赶快和学姐一起来开展深入测评吧!

一、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保障内容大起底!

老规矩,先来看看学姐辛苦整理的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保障图:

学姐看到这保障图,就知道这款产品非比寻常:

1.基本责任保障全面

市场上优秀重疾险的标准是动态的,每天都不一样,不过拥有重中轻症保障是一款好的重疾险的标配。

而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的表现也确实值得称赞,它的保障范围将110种重疾、25种中症和50种轻症涵盖在内。

除此以外,若小伙伴认为这个保障力度不足,那么额外加上疾病关爱保险金的可选责任也是可以的:若60岁前首次诊断为重疾、中症或轻症,可以对应赔付的金额分别是基本保障的80%、15%、10%。

换句话说,选择50万保额的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进行购买,可以额外赔付40万、7.5万、5万,真是相当大方了!

2.提供高发疾病保障

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针对恶性肿瘤—重度和心脑血管这些高发疾病,进而专门提供与之相对应的保障。

学姐长期以来始终在跟大家强调,这些高发疾病保障措施,非常的关键。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全部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也是极有可能的,乃至重残,男性的发病可能性比女性大!

心脑血管疾病正在不断的超过癌症成为最致命的健康杀手,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心脑血管保障,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在这方面考虑还是很周到的~

如果说,你还在犹豫不定到底要不要附加这项保障责任,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

看到这里,相信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对于大家来讲已经不再陌生了~

你是不是已经有意向想要购买这款产品了,不过,学姐还是要提醒一下你,这款产品还有一些不足,你可能无法接受!

二、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真的值得入手吗?

1.投保年龄范围小

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的保障的确非常优秀,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

在这款产品中,出生28天-55周岁人都符合投保要求,也就代表着55岁以上的人群不符合这款产品的投保要求。而市面上有些重疾险产品的最高投保年龄到65周岁,甚至70周岁。

比较来说的话,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的表现就逊色了一些,看上了该款保险产品,想购买的朋友就赶紧抓紧机会啦!

2.等待期较长

等待期的作用其实很好理解,目的就是保险公司为了防止消费者故意骗保,从而在投保后设置了一段观察期,重点就是用来观察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情况。

对于消费者而言,想必是等待期越短越有益处。若是等待期越短的情况下,能更快获得理赔。

而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的等待期竟然有180天,相比那些等待期要90天的产品来说,确实稍显不足~

关于等待期,如果你想要认识的更深入,戳下面链接即可了解:

综上所述,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整体表现还是差强人意的,虽然这款产品的保障挺全面,在高发疾病这方面,也设定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但是它的等待期设置时间较长,再一个就是投保年龄范围小,要求严格。

因而,学姐建议大家多瞧一瞧其他产品,再决定是否要入手~

关于和泰乐享无忧重疾险的分析就先到这里啦,如果你对这款产品还有疑问,接下来这篇文章一定要仔细浏览哦:

以上就是我对 "和泰人寿乐享无忧健康告知是否曾经"的图文回答,望采纳!

全网同号:小秋阳说保险,欢迎搜索!


花更少的钱,买对的保险

为你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热点问题

最新问题

保险问题标签

中国人寿
新华健康无忧
民生保险
中宏人寿
智胜人生
百年人寿
国寿福
前海人寿
返还型
阳光保险
华夏福临门
水滴保
年金险
商业养老保险
平安智能星
平安人寿
平安e生保
好医保
退保
招商信诺
平安金鑫盛
大都会保险
众安保险
医疗险
新华多倍保
平安福
安邦保险
康宁
乐享百万
教育金
工银安盛
少儿超能宝
平安智慧星
安盛天平保险
泰康人寿
分红险
富德生命人寿
万能险
中华保险
理财险
康惠保
老人保险
天安人寿
中国人保
新华保险
信泰人寿
幸福人寿
鑫福年年
香港保险
保险公司排名

请关注学霸说保公众号
咨询客服为您进行专家预约登记


点击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